热点新闻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快讯 >> 正文
关于感知校园建设构架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06-29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深刻变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大学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感知校园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建立互联教育体系: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国外高校发展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和移动学习模式,将教学资源发布在学校开放视频和网上社区,学生通过无线终端如iPhone等实现随时随地的主动式、交互式学习。
构建协作科研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的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协作研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搭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智能化图书馆、档案馆等,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提供面向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的网络服务,形成智能型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校园卡系统:校园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是综合提供身份识别与电子支付服务功能的系统平台,以及架构在此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形象和重要标志之一。
迈向感知校园:以无线网络环境为基础,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提供基于角色的服务功能,包括学工、科研、教务、财务等管理功能;以移动通信平台为桥梁,使用无线手机终端,实现信息的查询、办公、消费、门禁等功能。通过对学习、工作、管理和生活等信息的全面感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
二、感知校园建设意义
随着无线互联技术的急速发展和移动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江南大学的信息化建设迈向更高层次——感知校园。借助无线互联技术,将移动信息化与手机有机结合,使校园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通过手机终端能够移动感知大学的所有信息。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设施基础、无所不有的内容应用、无处不通的信息获取,汇聚成无所不能的智慧校园。
通过深度挖掘手机移动功能的内涵,拓展其功能的外延,手机从作为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双重功能的载体,上升为感知校园的载体——手机移动传感器,通过移动通信平台,实现手机支付、手机信用卡、手机终端电子校务系统功能等,使感知校园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换,让信息获取随手可得。
感知校园所承载的信息化应用将从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服务四方面有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1、 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国高校讲座网等措施夯实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服务,建设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 提升科研水平:建设数字化文献资源中心,合理调配各种科研资源,开展网上合作研究,构建科学研究支持系统,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3、 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移动通信平台,利用校园卡实现门禁控制、宿舍管理、学生考勤、考试、考场管理等一系列管理难题,在图书馆等重要部门设置通道系统,对非本校人员的出入进行限制。
4、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台式机、移动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完成日常教学互动服务、科研互动服务、办公互动服务、管理综合流程互动服务、后勤保障互动服务以及高效的决策综合分析支持服务;通过向手机终端定点传送考试时间、地点、调课、招聘等信息;建立简便、高效、安全、应用广泛的校园卡系统,实现校园内各种消费类服务,如食堂和澡堂的刷卡消费、医疗服务等。
江南大学感知校园的建设,是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示范工程的重要补充。江南大学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者和推动者,2009年12月江南大学与无锡市签订了共建“江南大学无锡市传感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2010年4月,江南大学与无锡市政府共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同时积极争取“无线传感网物流安全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江南大学感知校园的建设成果可以迁移拓展到无锡市其它领域,用于建设感知园区、感知城市、感知中国等,助推无锡市“国家级物联网中心示范城市”建设。
三、感知校园发展策略
特色定位: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感知智慧校园。
特色主题:感知能耗、感知平安、感知教学、感知科研、感知管理、感知服务、感知消费、感知图书馆等八大感知校园系列工程。
特色远景:成为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物联网四网融合的应用聚合平台,面向不同职能的用户,通过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感知及获取需求的校园信息。用信息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办学水平、推动科研进步、改善服务质量,助建和谐校园等。
近期目标:构建无线校园,以移动通信平台为桥梁,使用无线手机终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远期目标: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处不通、无所不有,从无线校园到感知校园,让移动信息服务惠及全校园。
规划目标:制定感知校园标准、建设数据中心、升级无线网络环境、搭建感知校园平台、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整合学校优质资源。
实现“五化”:立体化的无线网络环境、基础化的信息支撑系统、智能化的传感采集平台、聚合化的移动通信平台、多样化的移动信息应用平台。上层为无线覆盖的网络环境,底层为智能化的传感采集平台和基础化的信息支撑系统,中间为基于手机的移动通信平台,前端为面向全校用户的各项移动信息应用平台。
完成“五一”:一个感知校园标准、一张无线通信网络、一个感知校园门户、一张手机校园卡、一套感知校园解决方案。
感知校园的实施以感知校园工程形式展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指导思想,集中做好感知校园系列工程特色感知主题建设。感知能耗和感知平安构成智能化的传感采集平台;感知教学、感知科研、感知管理、感知服务、感知消费、感知图书馆构成移动信息应用平台。感知校园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感知、学生学习知识感知、行政人员管理感知、全校资产设备感知、师生各种生活服务感知等的“四流合一”感知。
0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19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800(26800),85912032(82032)(网络报修)

服务邮箱:netser@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