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无论是创新的CIO协调统筹机制体制的建立,还是拟定的“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新方案、包括智慧校园联合研究所的成立,这些标志着江南大学的2016年以“重构”与“布局”为出发点,不断推动着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改革与前进。
岁末之际,晓数网邀请江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的张华主任分享了江南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及新的一年关于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与方向。

现在国家高度关注教育信息化,江南大学也非常注重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比如在十多年前就结合新校区的建设采用物联网技术开展水电等能源的智能监测和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过程中学校也逐步探索和完善了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各单位全员参加的体制机制。
我们还设置了CIO即首席信息官,由分管副校长担任,重点负责资源的统筹和协调,负责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
“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发展”是江南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学校和师生是信息化工作的依托也是价值所在。根据我们对智慧校园的理解,信息化建设分数字校园、智能校园、智慧校园和学习校园等多个阶段,分别对应设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和学习信息化。
四个校园既是发展的阶段也是需要建设的四个方面,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人才培养”上,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使命,更是信息化的使命。
2016年正好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的精神要求,我们拟定了“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方案。所以2016年可以用两个关键词形容,即重构和布局。
重构源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到了十三五阶段,正好是软硬件老化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也是智慧校园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探索和实践的时候。
我们提出了新阶段的智慧校园建设基本理念是‘厚基础、全数据、大平台、小应用、强服务’,将建设思路从以往关注业务之间的不同建设基于业务的垂直系统,改变为关注功能之间的相同建设基于服务的水平系统。
重中之重是建设大的平台,在大平台基础上构建服务,在服务基础上组合业务,在业务的基础上产生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创新应用。
布局则是根据建设方案,将智慧校园架构拆解成对应的建设模块,现有系统能继续支撑的则留用,不能支撑的则升级或更换。
围绕“e江南”目前已经完成大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打造身份帐号总集合)、接口交换平台、流程引擎、轻量级门户、移动门户、OA平台、新网站群、房产资源平台、资产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布局,并利用平台构建大学生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后勤服务等业务系统。
另外我们还认为信息化为人才培养服务,就要高度关注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信息化。
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16年完成了两栋教学楼全部336间“智慧教室”的改造,结合基建改造完成图书馆、医学院教学大楼等配套信息化的建设任务,完成了MOOC新平台的建设。可以讲16年已经完成面向教学的物理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布局。
可以单独提一提的是,在生活服务信息化方面,在“快递超市”建设项目上与阿里巴巴菜鸟网络一起打造“智慧物流”。 从运输车辆智能卡进出管理,到师生刷校园一卡通验证取包裹,到移动端预约上门送件、取件、预约授权代取等,优化了流程也极大方便了师生。
2016年总收件量70317件,总派件量1584423件,这是一个远超想像的数据。
在数字化平安校园建设方面,我们通过校园监控系统、楼宇门禁系统、机动车管理系统、道路交通系统、警讯信息系统、消防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等多系统实现了“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门禁把门、对讲联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安防保卫体系。一般性案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良好的校园秩序提升了师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校企合作方面。我们今天刚刚举行了一个校企联合研究机构的揭牌仪式。这是在前期沟通,特别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感觉双方对智慧校园的思考和理解、发展方向和战略等都有共同之处,一拍即合共同成立智慧校园联合研究所,既为现有项目投入更多智力资源,更为一起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探索提供平台。
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支持,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感受很深。我们觉得要想有好的合作,需要做到几个“合”。
一是要“理念合”,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一致才能走到一起;
二是要“战略合”,一个企业的战略是既定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学校建设的方向要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一致,勉为其难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要“技术合”,相同的目标不同的企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要找与学校现采用技术相匹配的企业;
四是要“人合”,合则和,学校不要简单把企业看成劳动雇佣者,企业也不要把学校简单看成是利润获取者,双方要把具体项目看成是事业来做,要坚持共同成长。
现在教育信息化行业,有不少初创企业,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必将与学校一起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016年转瞬即过,我们即在思考明年的工作计划,更在思考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一、要坚持“大平台、小应用”的思路加快大平台的建设。并在大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小应用”为师生提供“大服务”。这里的小应用不一定是很小的应用,而更多是很单一但功能却很齐备的应用。比如说在流程引擎平台上创建一个事务流程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应用,我们现在建设的基于云服务的签到系统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应用。
二、要创建“高质量”的内容。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交付后其实都是空壳子,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可能也就是万里长征才迈第一步。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不会称自己是一个微信或微博产品供应商,可能更愿意称是自媒体信息供应商。虎嗅和36氪产品很简单,但内容很高质,内容才是99%的价值。
三、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培训。智慧校园建设的系统平台从好用到愿用到常用,中间少不了一个关键的“会用”。智慧校园建设的效果就体现在改变师生的行为上,这本是其教育功能属性的体现,但最难的可能也就在改变人的行为上。要持续通过领导推进、集中培训、上门指导、资料辅导、试用体验等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感受到并喜欢上智慧校园建设的成果。